常言道: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以一种“尺度”衡量周围的一切,最见不得的便是“鸡群”中的“立鹤”,对于它们的异群体颇感忧虑,而解忧良策,则正如某位忧圆木长短的官员所想,把长者截短,以求一律。
其实,十指尚分长短,又怎能求其一律。十指有长短,圆木分长短,人就更有长短之分了。不同的社会环境,不同的成长过程,不同的教育水平,以至智力差异,必然会造就不同的人。自然,这里便会有所谓的“长短”之分了。于是,工厂中有技术骨干、革新能手,军队中有五好士兵、战斗英雄,甚至一个小小的球队里,不也有它的主力和后补队员吗?这里所谓的“长短”只是相对而言,他们只是众人中的一员。然而这些相对的“长”者却是不可缺少的,有差异,有对比,才会有动力,有发展,“万众一般高”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。
道理浅显,付诸实践却绝非易事。“行出于众人必诽”,这往往是难以否认的事实。五指无言,不能怨长怨短,然而人皆有口,难免有恨声。现实生活中欲将长木截短,不可稍越雷池者屡见不鲜。蠢者,总是想把“长”者打压下去,去其光芒,以补其“短”者不足,殊不知这样做是一个特大的错误。农村不是常有这样的新闻:大家同穷便是好,一旦有崭露头角、先富一步的,便要受尽猜忌嫌疑,遭逢各种眼色,弄得不少人有“回头穷”之想。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,乃至职场,“枪打出头鸟,刀砍地头蛇”,言多必失,树大招风,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越来越喜欢低调的原因。
人才,或者就是前面所说的“长”者,在生活中自有他们的位置,而更多的普普通通的人们也各有所能。宗太祖所说的“长的依旧让它长,短的依旧让它短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信陵君尚可做到“士无贤不肖”,便是说每个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作用,“截长就短”无异是一种愚蠢的行为。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,也有他的短处,一棵竹子再高,如果没有连接它的竹节它也无法存活。牡丹虽是百花之首,美不胜收,但是要是没有水去浇灌它,不久就会枯死,知人善用,方为尚尚之道。 唐太宗曾言“以铜为镜,可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明得失”,想要做成一件事关键是看你用的东西,用铜做的镜子,可以段正衣冠,用往昔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,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,太宗常保持这三面镜子,魏征曾是太宗的一面明镜,其死后,太宗痛失一面镜子。知人善用,让它们能在自己岗位上发挥自己作用,才是智者之举。人类胜过动物主要优点在于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,智者不会去忧叹长短,而是致力于如何将长短之木皆教育成材,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