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无事之时,偶然想起了之前在喜马拉雅APP上听过的一档节目《罗即思维》,其中有这么一期节目让我很是有所想法,因此就想趁这次机会表达出来。
有这样的一幕,大家应该会有所印象。在中世纪,那些不管是欧洲还是美洲的士兵,好像参加奥运会入场式一样,穿着帅气的军服,排着整齐的队伍,迈着一致的步伐,不慌不忙的往前走,还有军鼓伴奏。等敌人出现在射击范围内,瞄准开枪,然后后退;后边的士兵再补上。一旁的指挥官,喊着号子,让大家的动作协调统一,一旦有人倒下,旁边的战友就会立刻填上他的位置。在炮火面前,根本不防备,也从不卧倒掩护。这是为什啥啊?看看中国人打仗,还有个36计什么的。这老外都是傻的吗?
说到原因,就不得不说一下,他们所使用的武器——火器!最早使用火器的,还是咱们的老祖宗,早在宋朝 ,中国就发明了一种叫“火绳枪”,它就是个大铁管,里边先装上火药,然后再装上铅丸,最后再用火绳把火药点着,这样就打出了一枪。“火绳”就是根棉绳子。经过化学制剂的处理,它会燃烧的很慢,大概半个时辰燃烧到一到两公分左右。在使用时,就是拿这个火绳吹下,点燃火药;清理枪管,再装火药,再吹下,这又可以打一枪......虽然这个效率没法和现代的枪比较。但在当时也算的上一个高科技的武器了。但为什么没有在当时大范围使用?答案很简单,就是有许多无法克服的缺陷。那个时代没有标准化的工艺,无法精确的控制燃烧速度。慢了,枪没响,但对方都跑到你面前了;快了,还没开始,就放枪了。所以,即使在明朝,很多边防军都配有火器,但当地的将军们还是不愿意使用。因为它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,就是容易造成自己人的误伤,你想想,这火绳什么的,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明火。指不定点燃到什么上去了。
后来在西方钟表匠的帮助下,火绳枪经过改造,变身成了一种新的枪。叫“遂发枪”,它是利用齿轮做出一个传动系统,并且在上边安装“燧石”,也就是现在打火机里边用的那个打火石。用扣扳机的方法来激发火星,点燃火药。这样就把火绳给淘汰了。“遂发枪”的装填速度,立刻就提高上去了。一个熟练的士兵,大概30秒左右就可以激发一枪;普通的士兵,稍微训练,也可以在一分钟打上一发。这个“遂发枪”的出现,一下就使得冷兵器战争进入了火器时代。但出现前文那样的一幕幕。也正是因为遂发枪有个致命的缺点——就是打不准。首先它没有瞄准具,因为没有意义——它是前堂装弹的。从枪管里,把火药塞进去,子弹放进去,火药点燃,子弹就在枪管里蹦达,蹦达出来后,天知道它往哪走啊!当时的普鲁士人做过以一个实验,用三米高,两米宽的靶子,在距离60米左右射击,一个职业军人的成绩也才60%而已。当时有这么一个句话:如果想要在二百码之外的距离打中目标,还不如打月亮呢!因为打中的概论差不多。因此要想发挥种枪的威力,只有一个办法——密集。大家扎堆,一起往前射击,总有几个会命中目标吧!因此这种战争模式持续的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
直到普鲁士人“德莱塞”发明的后膛枪。这种枪的子弹是从后堂装填,而且火药弹头是一体的,可以用撞针把它击发。这要不是说德国人聪明啊!这种革命式的发明都能让他想到。当然这个技术发明很早,真正成熟起来的标识应该是:毛瑟枪。这种枪大家都应该会熟悉,因为在一战甚至二战中都出现了这种枪的名字。毛瑟枪有几个好处:一、它是从后堂装填,所以枪管和枪身可以密封。这样以来,打枪后的烟雾就没有,也就可以瞄准了。二、是装填速度变的很快。三、就是它最大的好处,可以卧倒了啊!当时普鲁士人比较鸡贼,对外秘而不宣,直到和奥地利打了一场战争。这场战争奥地利人输的很惨,想想一个前膛的滑膛枪。怎么打的过高科技武器哪,所以这场战争只打了七个星期,奥地利军队就阵亡一万八千人,被俘两万四千人,整个国家的军队就被迅速的打跨掉了。至此,后膛枪时代到来了。但是,在当时的观念中,大家对这种武器还是抱有怀疑的态度。有一个瑞士军官就去参观,说:”你们怎么这个样子啊!只要是正常人,都是从嘴里吃东西的。你这样从后便塞东西!这算什么啊?子弹当然要从前边放进去!“并且还给这种枪起了个外号:灌肠枪”。持这种观念的人在当时的时代下不是少数。有这么个例子:南北战争时期,有个阵亡的北方将军,据说还是当时最高军衔的将军。这位将军怎么死的呢?当时他正训话,因为南方人就在不远处,并且已经有子弹飞过来了,很多士兵都开始闪躲,甚至趴下。这位将军就怒吼到:“我学的那套军事战法,哪有你们这个怂样?给我拿出一个士兵的样子来!给我站起来,哪有这么躲子弹的呀!”士兵说:那子弹就往这飞,难道不躲啊?将军说:当然不躲了,他们站这么远,不可能把我打倒呀!“话音未落,一颗子弹就真的瞄上了他,当场死亡。
所以,我们想想看,这杀人的是子弹,还是我们的观念?
我写的枪的事情,不知道大家怎么看。反正我个人认为:人类进入现代社会,真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现在的变化发展。不断的出现的新事务,新技术。但很多人对新事务,新技术,往往是抱有怀疑甚至敌对的观点。这是为什么?我估计有几个原因:一是这些人大概是既得利益者。这建立在原有的技术和事务上,已经和它有了“共生关系“。一旦有新的闯进来,会打破现有的系统,对他造成利益上的损失。自然会有排斥心理。二是看惯了旧事务,就会对新东西有种天然的厌恶。认为它很丑陋。自然也就产生排斥。
但是,人都会老去,死亡。当人老去退出舞台时候,那种偏好,排斥也会随风而去的。原来植根的系统,也会土崩瓦解。如果能认同这个观点,那就让我们对新鲜事务保持好奇,抱有好感。就像我写的枪的故事一样。如果一味的排斥新鲜事务,在战场上是会死人的,在历史中会死亡淘汰的。
|